跳至主要內容

即使没学过经济学,你也应该深刻理解三个重要概念:沉没成本、边际成本、机会成本。 这三大成本和我们的关系体现,可简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: 沉没成本,决定了我们如果看待过去; 边际成本,决定了我们如何对待现在; 机会成本,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未来。

加密禅师
即使没学过经济学,你也应该深刻理解三个重要概念:沉没成本、边际成本、机会成本。 这三大成本和我们的关系体现,可简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: 沉没成本,决定了我们如果看待过去; 边际成本,决定了我们如何对待现在; 机会成本,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未来。 1、沉没成本与过去 沉没成本,在我的理解中,就是过去的投入,对未来不会再产生正面效用,这种投入在经济学上就被称为沉没成本。 其最大的经济学含义,是一旦你确定它沉没了,那么它就不能成为你做决策的参考变量。 换句话说,沉没成本,跟你的决策没有任何关系。 比如,你在股票里亏了钱,冷静分析后,接下来行情走势依然大概率对你不利,那你就应该果断斩仓止损,而不是因为过去投入了很多,亏损了很多,而影响当下之决定。 说起来很容易,但做起来确实会很难。 一方面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每一次的投入上,去判定它到底会不会「对未来产生效用」。 比如,你不知道现在亏损的股票,接下来是会继续亏损还是会反弹;你也不知道坚持了两年的创业项目,接下来注定会失败还是再坚持一下就可能看到曙光,如此等等。 另一方面,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,人们做决定会严重受到「锚定效应」的影响。 比如,你会把股票价格锚定在建仓的成本价,认为那才是合理的;你会把两个人在一起美好的时光锚定下来,在感情破裂时,无法快速接受并走出来,总觉得为什么说不爱就不爱了。 这两方面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去解决。 首先,判断过去的投入是否沉没,在一些简单的情况是很容易,这时候要克服的就是锚定效应。比如感情破裂这种,克服锚定效应自己多加提醒和刻意练习即可做到。 其次,在一些复杂情况很难判断是否沉没,就要靠你对该种情况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,通过多方对比和深入思考,来做一个概率性的判断。 很多时候我们做判断,并不需要100%准确。只要大概率上,你的判断这个投入是沉没了,那就没有必要为了小概率的「反败为胜」继续耗下去。 沉没成本在数学上,可以近似地表达为一个简单的一阶马尔科夫链,指的就是下一个情况的发生,只跟当下有关,而和历史无关。也即是: 除了少数情况,大多数时候,人们对沉没成本的判断都是不难的。但人们总会有一种「不甘心」的心理,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这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。 因此我说,沉没成本决定了一个人如何看待他的过去。 只有一个人快速认清沉没成本的事实,不让它影响当下和未来的决定,才能轻装上阵,也才能灵活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。 所谓的断舍离和放下执念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讲的都是这个意思。 2、边际成本与现在 边际成本,就是你每多获得一个单位的回报,必须付出的投入。 边际,就是增量的意思。 比如,工厂生产鞋子,多生产一双,就要多花费50块钱,那这50就是边际成本。 再比如,你的月收入是1万块,你要多获得1000块的收入,就要加班两天,那这两天的劳动投入,就是这1000块收入增量的边际成本。 既然表达的是增量,那么它背后的深层含义是什么?就是趋势。 以效用函数求导的方式将边际分析引入经济学之后,经济学才开启了波澜壮阔的「科学化」革命。足以见得,边际分析在经济学学术史上,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。 在现代金融市场上,边际分析也是分析师们分析市场走向,经济动态,最核心的思想方法。 大家去看市场报告,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措词:通胀水平边际走高,货币供应边际走低,某某公司的盈利边际改善,市场的风险预期边际升高….. 这里的边际,指的就是一种增量的思维,一种变化趋势的思想。 比如通胀水平边际走低,指的就是本月的CPI和上月相比,更低了。代表的是一个单位时间(月度)内,通胀水平的增量变化,它有可能是最新的趋势力量。 金融市场的定价都是基于预期的,因此,经济金融变量的边际变化,市场会对其特别敏感。因为这种边际变化,往往可能意味着新趋势的开端。 比如,如果此前的M2(货币供应)增速都在10%以上,突然一个月就变成了个位数,比如9%的增长,那这个时候金融市场就会理解为,央行的货币供应实际在收紧,并且这种收紧可能成为一种趋势。 除去经济金融专业领域,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,边际分析,边际成本的思想也极为重要。 比如,对于个人成长来说,总要选择一条路走下去,究竟是选哪条路? 是选金融还是计算机?是做学术还是去业界?是自己创业还是为人工作?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年轻人面临的个人发展的困境。 再比如,如何才能快速地实现财富自由?这是每个人都极为关注的问题,尽管最终来说只有非常少的人能实现,但并不妨碍你朝这个方向去努力。 边际成本的思想告诉我们,个人成长也好,财富自由也好,我们应当去发掘那些边际成本足够低的路径。 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的工作经验会越来越多,做事的效率会越来越高,因此完成一件工作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会越来越少,这就是一种边际成本下降的典型路径。 事实上,微观上个人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由此带来的学习效应,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生产率的改善。 但按照传统产业内含的经验增长曲线来看,人们的学习曲线表现为一个一阶导数为正,二阶导数为负的凸函数。也就是说,单靠经验和学习,边际成本的最低值,很容易触达,且不会再下降。 这在宏观上就表现为传统产业的「边际成本递增」,以及微观上个人经验到一定阶段后的「无效重复」。 随着互联网的发明,传统产业的经验和学习曲线的二阶导为负的约束被打破,边际成本迅速进一步降低到零(比如一个App一百人用和一万人用,其成本并不会增加一百倍)。 互联网思维,其核心内核就是边际成本为零的用户思维。因此,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都需要海量用户(哪怕是一个垂直产品,也离不开至少百万量级的用户支撑)来实现这一点。 回到每个普通人,在我们选择个人成长和财富自由的努力方向上时,未必每个人都有兴趣或者能力进入互联网行业,打造一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。 但是,活在互联网像水电煤一样成为基础设施的今天,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:边际成本为零+用户思维+迭代升级。 在如今这个时代,已经不再是靠大公司给你背书你就可以成长很快,可以赚到很多钱了。 现在越来越扁平,个体需要主动走出去,需要去链接更多的资源,需要去signal你的才华能力。 于是,个体能连接多少人,往往会影响你的价值。 之所以说边际成本决定了你的现在,就是说你现在做的每件事,是否朝着边际成本逐渐降低的方向在推进,将很大程度决定你做这件事的回报和未来的爆发力。 如果你只是在做机械的重复性工作,那很遗憾,你一辈子都和财富自由无望,也不太可能实现自己爆发式的成长; 如果你做的事情,有在未来获得高回报、但不需要再投入的可能,那么恭喜你,你正走在一条可能爆发的路上。 因此,对边际成本理解的深刻程度,会直接决定你现在会做什么样的事情。 3、机会成本与未来 机会成本,是指你选择某一个机会,而放弃其他机会所能带给你的最高价值。 这个话有点绕,简单来说,比如你有100块钱,可以用来买肯德基的全家桶,也可以用来买两本书。全家桶和两本书,就互为机会成本。 可以粗略地理解为,你为了做这件事,要放弃的其他事。其他事的可能收益,就是你的机会成本。 机会成本的思想,其实是整个现代金融理论和市场定价实践的核心思想,也是金融课里搭建金融大框架最核心的工具之一。 只说一个对每个人都适用的角度: 人们习惯的思维模式,是如果我去做这件事,失败了会损失什么? 这是典型的会计成本的思维模式。在这种思维模式下,人们会极力最小化潜在损失,最小化风险。 机会成本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:如果我不去做这件事,我可能会失去什么?是不是正好反过来? 机会成本的思维,即是更多看到未来的思维,是一种基于战略的思维。会让我们做选择时,更加基于大格局大战略,来分析各个选项的优劣,而不仅仅是风险和损失。 如果一个人特别看重机会成本,就不会特别计较眼前的得失。面对未来,会显得更加有勇气去做一些新的尝试,因为他们害怕失去未来可能的机会,这种失去带来的成本,才是他们不可承受的(相较于去冒险可能面临的失败后的会计成本)。 4、总结一下 三大成本分析并不是独立分割的,而是相互存在内在联系。这当中,统摄全局的,可以看做是经济学上的「理性人」思想。 理性人的简单含义,即是最优化一个人的效用函数(Utility Function)。 效用可以表现为个人成长、名誉、社会地位、财富,等等一切。总之就是让你觉得爽的东西。 沉没成本,是让你将不相关的变量,从决策系统里剥离出去,从而在更小、更有效的范围内寻求效用函数的最优解,这会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。 边际成本,是告诉你最优解的具体求解方法和思路。 而机会成本,则是告诉你最优解不仅要在当下眼前保证最优,更应该在长期在跨期保证最优,而这也是现代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。 机会成本也是人们为什么总在提倡要花时间去做那些「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」,因为它们的机会成本足够大。 比如,你长期不学习不看书,机会成本就是那个“更好的自己”;长期不运动,机会成本就是一个“更健康的自己”;长期不深入思考和复盘反思,机会成本就是那个”独立且深刻的自己”! 要知道,人们最后悔的事,是「我本可以」。



TVBee
@blockTVBee
李白不是写了嘛: 弃我去者、昨日之日不可留,此沉没成本; 乱我心者、今日之日多烦忧,此机会成本; 人生在世不称意,明朝散发乘扁舟, 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, 此边际成本:)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北京除外的北方其他二线城市居民,可以仔细研究一下,自己所在城市的人口流动是什么水平。 我观察到的现象是:

  lidang 立党 (推特中文反诈第一人) @lidangzzz 北京除外的北方其他二线城市居民,可以仔细研究一下,自己所在城市的人口流动是什么水平。 我观察到的现象是: 最聪明、能力最强的那一批,要么早就出国离开了,要么留在国内,一大半去北京,一小部分去上海和深圳; 一批踏实且平庸的人愿意留在本地,要么挤破脑袋进机关/事业编/国企,要么做小生意 (小教培、小桌游、小装修、小餐饮、小实体生意、小物流、小工厂、小物流、小自媒体、小房产中介、小律师); 还有一群涌入的群体,基本是省会以外三四线城市、县市、农村学霸或者愿意打拼的青年人,不想进北京当无限北漂,买房无望,于是踏踏实实愿意进入这些二线北方城市,早早买房定居。 这些人里,一些人通过高考读大学留在本地,一些人做体力劳动(物业、保洁、工厂、餐厅、早点铺等等)进入这些城市,还有一些人通过拆迁或者教育资源进入了这些城市。 简单来说,北方二三线城市没有什么经济活力,跟长三角的金融、汽车、半导体、生物医药等等技术导向型产业没法比,跟深圳这些外贸、制造业、互联网等也没法比,跟北京更是差距太远。 这些城市里留在本地的土著年轻人,一部分家里几代都是体制内,所以一毕业考公、考编、进国企是唯一的出路;另一些人因为不敢到外地闯荡,也不愿意进北京,为了规避风险,于是留在家乡做小生意,一般以继承爸妈的生意为主。 而这些城市的最聪明、教育水平最高、学历最高、眼界最宽阔的那些人,几乎毫无例外地全都离开了自己所在的北方二三线城市,根本没有意愿也没有环境去建设自己的家乡。 进入这些北方二三线城市的人,基本也不可能在北方进行真正科技和商业上具有内核原创性的创业——如果有这些条件的人,基本也会到北京、上海、深圳发展。 而真正进入这些北方二三线城市、并且愿意常年定居的外地人,无论是创业、上班还是打零工,基本都在维护这些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,比如餐饮、服务、养老、教育、零售、消费、旅游、房地产等等——基本不存在单打独斗改变城市产业结构的可能性。 为什么我对天津、济南、郑州、沈阳、大连、青岛、西安这些城市失去信心? 北方城市里第二强的就是天津,然而天津也在快速衰落中,天津除了在滨海新区搞金融泡沫,就是在本地搞房地产、基建、债务,剩下的本地经济和产业非常薄弱,国企也早就全面衰败,大量破产重组——可以说,整个城市的民营经济,基本全都是北

年终岁尾,李超人退休,早把自己放在安全的地方,往事如昨,万事波澜起伏,目光所及之处, 就是人的履历。这一年,好事不多,坏事不断。疫情三番五次的折腾,使得很多行业,都举步维艰。红尘之中的悲天悯人,拼命努力的表演,只能暂时地慰藉少数,别让无用的东西空耗了时空,杂乱破坏生活中的美好。 https://t.co/4Pj2fREiN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