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
“跨境支付通”来了,跨境支付概念,最正宗的10家公司梳理!

“跨境支付通”来了,跨境支付概念,最正宗的10家公司梳理!

1、拉卡拉

核心逻辑:拥有国内唯一的跨境人民币全牌照,同时旗下香港子公司持有MSO牌照,使其能够承接稳定币跨境结算需求的能力。

公司亮点:

(1)技术突破:与沙特央行合作原油人民币结算通道,手续费仅为传统渠道的1/5。

(2)场景覆盖:覆盖亚马逊、eBay,等全球100+国家平台,东南亚市场到账时效缩短至分钟级到账。

2、新国都

核心逻辑:公司作为智能POS终端领域的领军企业,持有香港MSO、美国MSB等多张牌照,智能POS终端支持36种货币实时结算,提高了资金流转效率。

公司亮点:

(1)技术优势:数字人民币“星链支付”系统实现8秒跨境结算。

(2)市场扩展:2025年一季度跨境业务增速超150%,业务覆盖超100个国家。

3、海联金汇

核心逻辑:拥有“跨境外币支付许可”和“跨境人民币支付许可”双牌照,公司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领域应用实现降本增效,跨境支付业务覆盖200+国家银行网络。

公司亮点:

(1)技术突破:自研跨境支付区块链平台,交易成本降低60%。

(2)丰富的牌照资源:拥有香港MSO牌照、VISA国际卡网上收单服务提供商认证。

4、青岛金王

核心逻辑:首批接入兴业银行CIPS(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)标准收发器的企业,跨境结算周期从原本T+3缩短至T+0.5。

公司亮点:

(1)生态协同:整合化妆品产业链,跨境电商与支付服务双向赋能,跨境结算规模突破15亿元。

(2)场景创新:依托敦煌网全球网络,覆盖RCEP区域美妆贸易枢纽。

5、华峰超纤

核心逻辑:通过子公司威富通来布局跨境支付业务,威富通是首批CIPS认证机构,与汇丰、渣打等多家银行完成了跨境支付项目签约工作。

公司亮点:

(1)场景突破:数字人民跨境系统加密技术市场占有率第一,兼容SWIFT系统。

(2)产业链优势:超纤材料产能国内第二,覆盖耐克、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供应链。

6、京北方

核心逻辑:公司是CIPS系统开发主力军,为金融机构提供跨境支付系统的开发、测试及运维服务,协助客户接入SWIFT系统和CIPS系统。

公司亮点:

(1)政策红利:参与国有大行东南亚分支机构CIPS本地化部署,跨境支付模块订单占比提升至25%。

(2)技术实力:ISO 20022报文标准适配、区块链清算技术覆盖80%头部金融机构。

7、信雅达

核心逻辑:公司是跨境支付底层技术供应商,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定制化的跨境结算解决方案,帮助银行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、安全性和合规性。

公司亮点:

(1)全球网络:与SWIFT、CIPS深度合作,服务覆盖200+银行;AI风控技术实时预警交易风险。

(2)技术壁垒:参与中国-东盟跨境支付系统落地马来西亚,推动数字人民币钱包接入。

8、四方精创

核心逻辑:深度参与央行数字货币跨境项目,主导CIPS区块链底层技术开发,为实现跨境支付的高效结算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。

公司亮点:

(1)技术壁垒: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支付5秒确认,能够兼容SWIFT系统和CIPS系统。

(2)生态合作:与华为鲲鹏生态深度绑定,适配国产信创系统,切入银行IT改造市场。

9、天阳科技

核心逻辑:公司是银行跨境支付系统改造领域专家,技术适配RCEP需求。2024年银行IT改造订单增长50%,主导东南亚银行跨境支付系统升级。

公司亮点:

(1)技术突破:自主研发的FINNOSafe跨境支付系统,支持港元及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合规发行。

(2)业务拓展:与京东合作开发跨境B2B结算系统,支持京东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跨链兑换。

10、高伟达

核心逻辑:为金融机构提供跨境支付系统的开发、维护等技术服务,自主研发人民币支付解决方案,能够帮助银行客户无缝接入CIPS和SWIFT系统。

公司亮点:

(1)技术积累:跨境支付模块新增订单占比超40%,适配多种币种清算需求。

(2)客户积累:服务工行、中行等国有大行,中标跨境支付系统改造项目金额超10亿元。

事件催化:消息面上,6月20日,央行与香港金管局联合宣布,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互联互通(跨境支付通)将于6月22日正式上线。届时,两地居民仅凭收款方手机号码或银行账号,即可完成小额跨境汇款实时到账操作,突破传统跨境汇款的时效限制。

“跨境支付通”的上线,不仅为两地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支付体验,也为跨境电商、国际贸易等领域注入了新活力,进一步推动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规则与资源的衔接,也有望带动跨境支付产业链相关公司协同发展。

注意:本文涉及资讯、数据等内容来自网络公共信息,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早在11年前,美国著名的空头机构香橼(Citron Research)就发出一份做空恆大的报告,非常详细的指出恒大存在的问題,并且明确预言了恆大的最终结局。

  早在11年前,美国著名的空头机构香橼(Citron Research)就发出一份做空恆大的报告,非常详细的指出恒大存在的问題,并且明确预言了恆大的最终结局。

北京除外的北方其他二线城市居民,可以仔细研究一下,自己所在城市的人口流动是什么水平。 我观察到的现象是:

  lidang 立党 (推特中文反诈第一人) @lidangzzz 北京除外的北方其他二线城市居民,可以仔细研究一下,自己所在城市的人口流动是什么水平。 我观察到的现象是: 最聪明、能力最强的那一批,要么早就出国离开了,要么留在国内,一大半去北京,一小部分去上海和深圳; 一批踏实且平庸的人愿意留在本地,要么挤破脑袋进机关/事业编/国企,要么做小生意 (小教培、小桌游、小装修、小餐饮、小实体生意、小物流、小工厂、小物流、小自媒体、小房产中介、小律师); 还有一群涌入的群体,基本是省会以外三四线城市、县市、农村学霸或者愿意打拼的青年人,不想进北京当无限北漂,买房无望,于是踏踏实实愿意进入这些二线北方城市,早早买房定居。 这些人里,一些人通过高考读大学留在本地,一些人做体力劳动(物业、保洁、工厂、餐厅、早点铺等等)进入这些城市,还有一些人通过拆迁或者教育资源进入了这些城市。 简单来说,北方二三线城市没有什么经济活力,跟长三角的金融、汽车、半导体、生物医药等等技术导向型产业没法比,跟深圳这些外贸、制造业、互联网等也没法比,跟北京更是差距太远。 这些城市里留在本地的土著年轻人,一部分家里几代都是体制内,所以一毕业考公、考编、进国企是唯一的出路;另一些人因为不敢到外地闯荡,也不愿意进北京,为了规避风险,于是留在家乡做小生意,一般以继承爸妈的生意为主。 而这些城市的最聪明、教育水平最高、学历最高、眼界最宽阔的那些人,几乎毫无例外地全都离开了自己所在的北方二三线城市,根本没有意愿也没有环境去建设自己的家乡。 进入这些北方二三线城市的人,基本也不可能在北方进行真正科技和商业上具有内核原创性的创业——如果有这些条件的人,基本也会到北京、上海、深圳发展。 而真正进入这些北方二三线城市、并且愿意常年定居的外地人,无论是创业、上班还是打零工,基本都在维护这些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,比如餐饮、服务、养老、教育、零售、消费、旅游、房地产等等——基本不存在单打独斗改变城市产业结构的可能性。 为什么我对天津、济南、郑州、沈阳、大连、青岛、西安这些城市失去信心? 北方城市里第二强的就是天津,然而天津也在快速衰落中,天津除了在滨海新区搞金融泡沫,就是在本地搞房地产、基建、债务,剩下的本地经济和产业非常薄弱,国企也早就全面衰败,大量破产重组——可以说,整个城市的民营经济,基本...

即使没学过经济学,你也应该深刻理解三个重要概念:沉没成本、边际成本、机会成本。 这三大成本和我们的关系体现,可简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: 沉没成本,决定了我们如果看待过去; 边际成本,决定了我们如何对待现在; 机会成本,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未来。

加密禅师 @crypto_chanshi 即使没学过经济学,你也应该深刻理解三个重要概念:沉没成本、边际成本、机会成本。 这三大成本和我们的关系体现,可简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: 沉没成本,决定了我们如果看待过去; 边际成本,决定了我们如何对待现在; 机会成本,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未来。 1、沉没成本与过去 沉没成本,在我的理解中,就是过去的投入,对未来不会再产生正面效用,这种投入在经济学上就被称为沉没成本。 其最大的经济学含义,是一旦你确定它沉没了,那么它就不能成为你做决策的参考变量。 换句话说, 沉没成本,跟你的决策没有任何关系。 比如,你在股票里亏了钱,冷静分析后,接下来行情走势依然大概率对你不利,那你就应该果断斩仓止损,而不是因为过去投入了很多,亏损了很多,而影响当下之决定。 说起来很容易,但做起来确实会很难。 一方面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每一次的投入上,去判定它到底会不会「对未来产生效用」。 比如,你不知道现在亏损的股票,接下来是会继续亏损还是会反弹;你也不知道坚持了两年的创业项目,接下来注定会失败还是再坚持一下就可能看到曙光,如此等等。 另一方面,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看,人们做决定会严重受到「锚定效应」的影响。 比如,你会把股票价格锚定在建仓的成本价,认为那才是合理的;你会把两个人在一起美好的时光锚定下来,在感情破裂时,无法快速接受并走出来,总觉得为什么说不爱就不爱了。 这两方面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去解决。 首先,判断过去的投入是否沉没,在一些简单的情况是很容易,这时候要克服的就是锚定效应。比如感情破裂这种,克服锚定效应自己多加提醒和刻意练习即可做到。 其次,在一些复杂情况很难判断是否沉没,就要靠你对该种情况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,通过多方对比和深入思考,来做一个概率性的判断。 很多时候我们做判断,并不需要100%准确。只要大概率上,你的判断这个投入是沉没了,那就没有必要为了小概率的「反败为胜」继续耗下去。 沉没成本在数学上,可以近似地表达为一个简单的一阶马尔科夫链,指的就是下一个情况的发生,只跟当下有关,而和历史无关。也即是: 除了少数情况,大多数时候,人们对沉没成本的判断都是不难的。但人们总会有一种「不甘心」的心理,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这是非常不理性的行为。 因此我说,沉没成本决定了一个人如何看待他的过去...